探索“生态+”模式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虽已进入初冬时节,但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高寨村的旅游热度依然不减,观景台、登山漫道、柚海长廊,村庄的柚园四处都是兴奋的游客。当地结合富美乡村建设拓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在蜜柚产量增长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蜜柚绿色发展。 这是漳州市探索“生态+”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漳州是首批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也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漳州市委、市政府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着力打响“清新福建、花样漳州”品牌。加快建设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和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等“五湖四海”,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富美新漳州建设增色添彩。 改变观念 推进绿色农业 “前几年刚试行低毒农药跟有机肥时,村民不理解,很少人响应。”平和县高寨村党支部书记卢溪河说,后来村民看到成效,纷纷都改变做法,少施化肥农药,改用有机肥。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漳州还有许多。漳州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地处南亚热带,雨量充沛,复种指数高,全市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0多万亩,农业总产值达795.5亿元,水果、蔬菜、乌龙茶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农户为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等突出问题。 漳州市委、市政府将化肥使用减量化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委一号文件等实施方案、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进行谋划,列入市对县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列入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进行推动,化肥减量化行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 “立足华南区域生态和资源优势”,漳州市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契机,以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地力提升1112工程”为重点,健全完善增施有机肥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当地畜禽粪肥资源,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果茶园覆草等示范项目和技术集成,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好土地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云霄县蜜柚产量,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做好“加法”提质减肥。组织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分区域、分作物建立示范区,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年推广应用有机肥156万亩、稻田秸秆还田30万亩、豆科等绿肥20万亩、土壤调理剂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5万亩,带动全市化肥年均使用量减少5%以上。目前,全市建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85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2.45%。 大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做好“减法”替代减肥。从2013年开始,漳州市每年整合专项资金1.6亿元扶持有机肥示范推广。依托各地特色产业,每县建立村级百亩、乡镇千亩、县级万亩的“百千万”有机肥示范推广工程,带动商品有机肥使用面积60万亩。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项目,南靖、漳浦等5个县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落实项目资金2.5亿元,重点培育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三方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根本上打通有机肥及沼肥利用最后一公里,减少化肥使用量。 如位于南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福建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集微生物菌肥等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猪粪、谷糠、废菌渣等为原料,添加发酵复合菌、微生物菌剂等,生产生物有机肥,年有效利用猪粪3.65万吨以上、食用菌菌渣2万吨以上,年产值3000多万元。现全市70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产有机肥50万吨,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95%以上,居全国、全省前列。 大力推广综合集成技术,做好“乘法”增效减肥。因地制宜推进科学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果茶绿草覆盖等集成技术,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点1000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亩减少化肥施用量5.5公斤。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60个、面积6万亩。实施精准施肥“1111工程”,在10个县(市、区)每年扶持积极性高、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大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00个,年实施精准施肥100万亩次,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平和县作为全国首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实施“百千万”有机肥示范工程,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蜜柚+沼液+畜牧产业”“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自然生草+绿肥”等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0万亩,示范核心产区和绿色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 扩大交流 发展特色农业 “今年的主题是‘特色农业、绿色发展’。”11月18日,第十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二十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州花博园正式开幕,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荷兰等20多个国家,全国20多个省份以及台湾地区的2000多名客商、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在此次“农博会·花博会”上,漳州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格外引人注目。 漳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漳州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核心示范园,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全市拥有省市级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等各级农业园区71个,规划面积220万亩,园区年产值超400亿元。如今,漳州的农业,闻名遐迩,被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推动农业“走出去”是新时代赋予漳州的神圣使命。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漳州充分发挥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优势,扩大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全市农业累计利用台资19.3亿美元,居全国设区市首位。现代农业带动漳州获评“中国食品名城”,全市规模食品工业总产值1735亿元,占全省25%以上;出口农产品货值45亿美元,占全省50%以上。东山县“一条鱼”加工出口20亿美元,居全国县级首位。 漳州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市重点发展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禽、食用菌、林竹、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其中5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百亿元。漳州11个县市区以及常山开发区,按照“一县一特色”,组织紫山、绿宝、锦兴等100多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展示平和琯溪蜜柚、诏安红星青梅、云霄枇杷、长泰芦柑等“三品一标”、中国驰名商标产品,以及漳州石斑鱼、白对虾等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产品。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农业质量可追溯的“一品一码”,通过农产品外包装上唯一的追溯码,消费者用手机扫描后就能了解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信息,引导消费者了解和消费贴码产品,促进形成生产、销售、消费、监管共管共治合力。 此外,还培育“两朵花、三泡茶、四珍菌、六条鱼、十大果”特色品牌。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升漳州农业的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 富美乡村 提升幸福指数 溪里清水流淌,岸上垂柳婆娑,有人在溪边垂钓,有人在树下休闲,如此美好静谧的画境,就发生在漳州龙海市浮宫镇的田头村。 “村子的‘颜值’提高了,城里人都来玩”村支书郭水发自豪地说。 “平时每天都近千人,要是周末会爆涨到两三千人。”平和县霞寨镇高寨村党支部书记卢溪河说,高寨村地处平和县西北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原来是典型的山区村,村道狭小泥泞,交通不便;村民经济收入低,土坯房随处可见,卫生环境脏、乱、差。2007年后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蜜柚,推行蜜柚产业的绿色发展,使得过去这座高山上的小村庄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借助当地打造富美村庄的契机,高寨村以蜜柚种植产业为基础,大力开发“三产”——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全面实施村容整洁云霄县蜜柚产量,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柚海、人家、生态、远山”等元素,通过有机蜜柚基地,搭建柚海索桥和栈道,建设休闲漫道等,形成一条绿道景观长廊。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漳州每年实施“一乡镇一示范”,按照田园风光、滨海渔村、特色村落和乡村旅游等四种类型,打造了456个富美乡村样板。开展农村环境“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动“百村”污水治理,疏浚河道,畅通河网水系,修复水生态率达70%。每年新建3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开展776个村庄污水治理,新改乡镇公厕120座。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田园画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绿色漳州美如画。漳州市把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打造“生态+”高效外向型农业绿色发展定位,不断总结提升,走出一条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黄如飞 萧镇平 白志强 黄水成 文/图) (白志强 摄) 《福建日报漳州观察》由福建日报社主办 欢迎各县(市、区)报道组、各机关单位宣传干事、各乡镇宣委等投稿! 投稿邮箱:fjrbzzz@163.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