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 文/单正海 这幅画已经画了几十年了,也不知道画过多少遍,冯老师眼睛闭着也能画出来。 可此时冯老师有点犹豫不决,之前画这幅画都是从房顶屋脊起笔的,接着依次是屋山尖、三根可见的墙角支柱、前檐和屋山头与地面的界线、前檐墙画上门和一小扇窗,房顶画上茅草,再画一个烟囱、一缕炊烟。这个步骤是不是违背了常理?因为造房子都是从底往上造的,而他却先画出房顶而后才有墙。是不是这么多年一直在走错路? 冯老师欲举笔,又踌躇。 原本冯老师没画过画,刚到大队学校代课时,校长安排他教二年级语文和几个班级的图画,冯老师说不会画画,校长说有教材,根据教材教就行了。冯老师硬着头皮当上了图画老师。开始也就是画画茶缸、苹果什么的,复杂的也画不出。后来在一本书上看见一幅房屋带炊烟的图画,觉得蛮好看的,就慢慢临摹,觉得有点像,就教学生们画了。 经常面对这些天真的孩子,日子还是挺温馨的。冯老师认为学校是一个大家,聚到一起很开心、很温暖。学生是老师的孩子,老师是学生的家长;炊烟下的茅屋是小家,是亲情洋溢、相互照顾、是出去了总想回来的地方;是薪火相传的地方。一个个小家组成了大家,一代代繁衍延续了那缕缕炊烟。 冯老师至今忘不了小时候自己家里的三间茅屋,和一间锅屋。三间茅屋是父亲给他造的,当时听母亲讲,原来打算造两间的,父亲又怕冯老师长大后子女多,住不下,便一咬牙造了三间,土墙纯茅草盖的顶,锅屋稍微简陋点,芦柴扎的墙里外用草泥抹的。当时在村庄里算是很好的房子了。老父亲心满意足,坐等冯老师结婚生子了。冯老师自己也幸福感满满的。冷了回家穿衣,饿了回家吃饭,累了回家睡觉。 教书时间长了,难免会接触一些古诗词,冯老师特别喜欢邵雍的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用极其简洁易懂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仅仅诗美,诗里的景色也美。冯老师觉得自己那时居住的村庄虽没有诗里那么艳丽,却也其乐融融,生机勃勃。多年以后也一定会‘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 冯老师常常一边画着茅屋和炊烟,一边憧憬着孙子孙女绕膝嬉戏的场景。那是他生命所有的意义。 五六十年代的乡村本是没什么风景的,间隔着盐碱地的薄田里长着瘦弱的庄稼,沟渠边排立着参差不齐的树木,还有一张张饿得发黄、无精打采的面孔。所以茅屋前的人来人往和茅屋上的炊烟就显得尤为突出,也许是唯一可以入画的地方吧!但冯老师当时就想日子总归会好起来的,只要有人就会有这一座座茅屋、一缕缕炊烟的。 冯老师最终没能遂了老父亲的愿望。到他结婚生子的时候,恰好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当时为了保住工作和暂时的宁静没敢生第二胎。无奈之下只好寄希望于儿子,梦想着等儿子长大,国家政策松点让儿子多生一两胎。 大概九几年吧,冯老师便隐隐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学校生源渐渐减少,甚至无法凑足大半个班了,这其中除了社会生育减少以外,还有部分人家把孩子送到乡镇或者县城学校去读了。人往高处走,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更有甚者有些人家还花钱把孩子送给老师去补课。冯老师当时想,有这些家长,教育能不变质吗?果不其然,在利益驱使下有些老师开始靠补课大把捞金,各种培训学校应运而生。教育局大刀一挥,一大片乡村学校立马成了残垣断壁。所有的孩子都进了乡镇和县城的学校。补课老师赚得盆满钵满,培训学校赚得盆满钵满。也因此教育出了一代‘精英’学生,他们普遍不想生,不肯生,不敢生。理由是房价高,多一个孩子教育成本负担不起,甚至把自己的懒惰和贪图享乐说得冠冕堂皇的。冯老师知道这样孩子最终是要为自己的无知买单的,年轻时不努力生活,年老后必要吃生活的苦,可到那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冯老师从未做过有偿补课,所以他也逐渐被捞金大潮淹没了。 冯老师想这幅画是不是应该先从地面画起,然后画墙,再画房顶呢?造房子也是这么造的。以前的教法可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但现在改变还有用吗? 眼看退休也快十年了,冯老师平时不舍得用一分钱,他想万一有了孙子,留给孙子花,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没几个年轻人知道存钱了,一个家庭万一有个急需可怎么办?一退休冯老师就搬到儿子家里,想开导儿子和媳妇,但没有半点效果。夫妻俩一年二三十万的工资花光怠尽。自己苦口婆心却招来他们的厌烦与不满。冯老师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没能化开他们的铁石心肠,大吵了一场后只得铩羽而归。 他们听不进一位老人用近一生总结出来的忠告,听不进一位父亲十年的苦口婆心,我行我素选择了丁克生活,以一己之私扼杀了老父亲和一家人生生不息的希望。 冯老师还提着笔私自造烟的村子,折腾到最后,案上仍旧白纸一张,想着想着,竟然发现大脑中自己家和村庄里有些人家一样,那座茅屋和茅屋上的炊烟正慢慢消逝!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私自造烟的村子,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