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一代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他的家乡云南玉溪因病去世,享年91岁。 曾经那个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亨,就此落幕。 他作为马云,刘强东,王石等商界成功人士的偶像,褚时健的一生可谓是一波三折。 年少丧父参过军打过仗;青年时期被打成右派遭遇下放;中年时期从商成烟草大王;71岁被判入狱;84岁再次成为千万富翁。 从那个辍学的少年到“烟草大王”,再从被判无期徒刑的阶下囚到“橙子大王”,褚时健究竟都经历了什么? 01 1928年,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经营木材生意,母亲也经营着自家的酒坊,所以幼年时期的褚时健生活还算富裕。 1943年,在褚时健15岁的时候,父亲因为运送木材,在敌机的轰炸中受伤不幸离世,留下妻子和6个儿女而去。 父亲的离去,让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作为家中长子的褚时健,便主动承担起了帮助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 为了赚钱养家,褚时健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酿酒。 褚时健酿酒 他每天要扛700多斤粮食,1000多斤燃料,跟着师傅一干就是18个小时以上。 很快褚时健发现,3斤苞谷才能烤出1斤酒,不但成本高利润还很低,并且也没有竞争力。 于是年仅16岁的褚时健,开始琢磨怎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他经常一个人待着酒坊里研究实验,就这样一待就是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验,褚时健把酿1斤酒的用料由3斤改到了2.5斤,成本不但减少了,而且口感也比原来的更好了,连师傅都自愧不如。 从此,酿酒坊的声名远扬,生意也越来越好,迎来了不少回头客。 褚时健勤于学习、精于计算、善于观察、敢于实验 ,这也成为了他日后管理企业的重要法宝。 1949年,21岁的褚时健参加了云南边纵游击队,成了一名军人,退伍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年纪轻轻的就做到了副科级干部。 本以为日子可以一直顺遂下去,可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又让他卷入到了一场风波中去。 02 1958年,30岁的褚时健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了农场改造。这一下不要紧,不但自己的工作丢了,还连累妻子一起丢了工作。 当时女儿刚出生不久,失去家里顶梁柱的马静芬,只能独自一人养育女儿,日子过的特别艰辛。 为了养家糊口,马静芬没日没夜的给人织毛衣赚钱,由于手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造成一根手指骨头坏死,最后不得不切除掉。 最后,马静芬干脆搬到褚时健劳动改造的农场附近住,并当了饲养员,每天起早贪黑地养猪,等待着丈夫平反。 只要你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在褚时健改造期间,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硬是把一个年亏20万的糖厂转亏为盈。 褚时健认为云南香烟,企业想要盈利,就必须要精打细算搞生产,省下的就是赚下的。 03 1979年,51岁的褚时健平反后,被调去即将倒闭的玉溪卷烟厂当厂长,可丢在他面前的又是一个烂摊子。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 当时玉溪卷烟厂是玉溪最大的国企,员工有2000多人,年产30多万箱香烟,可由于品质太差销量不佳,厂里面积压的产品堆成了山,员工们的年均收入不到300块钱。 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导致很多工人还得了气管炎,放眼望去卷烟厂一片死气沉沉的凋零景象。 褚时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在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褚时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引进了现代化的卷烟设备,把烟田当做企业的第一车间,并把烟草公司、烟厂、烟草专卖局合为一体统一管制,就这样原本沉疴缠身的玉溪卷烟厂,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1990年,玉溪卷烟厂的年产量达到90万箱,成为了亚洲第一的大型烟草企业,他旗下的红塔山、红梅等甚至可与555、万宝路等洋烟抗衡。 1993年,玉溪卷烟厂借“红塔山”这个响彻全国的品牌改名为“红塔集团”,预估无形资产可达332亿元,也被人称为是“印钞工厂”。 就这样,褚时健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烟厂,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著名的烟草集团,这跟他乐于冒险,勇于打破传统的创新理念是分不开的。 人一旦有钱有权之后,就容易自我膨胀,特别是在某种岗位上,你看似无意之间给别人开的小后门儿,就可能成为自己的一扇牢门。 04 1994年,退休前夕的褚时健被人匿名检举贪污受贿,时年66岁的褚时健终究是晚节不保,一代烟王跌落神坛,沦为阶下囚。 经调查,褚时健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批烟谋利贪污170多万美元,并且妻女也深陷其中。 1999年1月,71岁的褚时健因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 而此时在河南狱中的女儿,因承受不了这个心理压力而选择了自杀,褚时健和老伴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这也成了褚时健人生中最大的痛。 2002年春,74岁的褚时健由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被获准“保外就医”。 出狱的那天,褚时健望着来接他的老伴儿,心里百感交集。 虽只有三年时间,但所有的一切已物是人非,往事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现云南香烟,他发现老伴的白发似乎又多了许多。 只见马静芬走过来,挽起褚时健的手说:“走,我们回家!” 有一句话叫做叶落归根,中国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回到烟厂宿舍后,褚时健总是怅然若失,一没事就望着老家的方向,一站就是小半天。 马静芬知道丈夫的心思,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就陪褚时健回到了老家。 褚时健忙了一辈子,一下子让他停下来,总感觉浑身都不得劲儿。 有一天褚时健对老伴说:“我想到乡下包几十亩地种橙子,你觉得怎么样?” 马静芬一听,先是一愣。但她知道老伴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有了事情做,说不定他的身体还会好起来呢。 05 当时,新平县有个即将倒闭的国有小农场,要对外承包,褚时健到那里一看,当即拍板:“就是这里了!”他看上了这里的2500亩荒山。 于是二人千方百计的借来了启动资金,并住进了哀牢山腰的两间小屋子,就这样两个加起来快150岁的两位老人,在迟暮之年又重新开始了创业。 那时,当地大多种的是冰糖橙,但是这个冰糖橙吃着有股辛辣的味道,口感不好销量也惨淡。 于是,褚时健认为,要想种好橙子,就必须改良品种。 没有专家,没有老师,马静芬就陪褚时健就到云南农大和新华书店翻阅图书。半年下来,连笔记他都做了好几本。 接着,他一头扎进试验田里,对几十种橙树进行嫁接实验,用了3年时间做了上百种实验。 褚时健在橙园 最后优中选优,褚时健挑选了三个品种在果园里开始普遍种植,并且还给橙子注册了一个商标:“云冠”。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种出云南最好的橙子。 就这样,两位老人住在连水电都不通的山上,一住就是10年。 第6年,橙子开始大面积挂果,但褚时健却为销路发了愁。尽管老伴雇来了几辆拖拉机,把橙子运到县城集市和水果批发市场去批发,但依然还有大量的橙子挂在树上。 眼看着橙子就烂在果园里,最后还是褚时健在烟草行业的徒弟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才解决了问题。 橙子虽然卖完了,但褚时健却并不开心,他认为靠朋友卖橙子,并不是他的初衷。 于是第二年,马静芬提前运了几车橙子到昆明参加展销会,并拉出了一条横幅:“褚时健种的冰糖橙。” 话说云南老百姓哪个不知道褚时健呀?大家看到横幅后,展台前瞬间被围的水泄不通,加上橙子确实好吃,不到两天时间,几车橙子就全部卖光了。 就这样,他们的橙子很快就在昆明甚至整个云南打开了销路,各地批发商纷纷到橙园来进货,并且大家给褚时健的橙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褚橙”。 2011年,橙子的产量骤增,年近80岁的马静芬亲自到广州推销,1500多公里的路程,马静芬在货车上坐了两天两夜,当她到广州的时候,浑身被颠的像散了架一样。 但她依然强打精神开始推销,大家一听是褚时健种的橙子,都纷纷前来尝鲜,褚橙很快就在广州打开了局面,还吸引了不少媒体的注意。 接下来,马静芬又先后到成都,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推销褚橙,亲自跑了6年多的销售渠道。 终于让褚橙从无到有,再到名扬天下,供不应求。 褚橙庄园 现在褚橙年产量为一万多吨,年利润超过6000多万元,在老伴马静芬的帮助下,褚时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种出了“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也成为了“中国橙王”。 王石曾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谷底之后的反弹力。 褚时健一生跌宕起伏,几经大起大落,每次都能在跌入谷底的时候绝地反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我们为褚老点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