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福建云霄香烟-云霄香烟一手货源-云霄烟-香烟网

当前位置: 香烟网 > 货源网 >
KMAA987

【黎族】黎家初保村 王圣

时间:2023-01-14 05:4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
黎家初保村而初保村自称“德什龙”,意为“在大水田的上面”。村口一块顽石,上书“黎家第一村初保村”红漆大字。1977年前后,有一位名叫王庆南的村民,从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一带(初保村以东15公里),将木板构造房屋引入初保村,就地取材第一个建起了板房,此后,其他村民相继仿效,在村里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历史倒转,初保村所师从的水满,现在反而看不到初保村这样的民居了。

黎家初保村

王圣

11.png

八月,海南迎来最充沛的雨季。谲云暴雨和霁日光风如同木偶剧的舞台背景,来回地切换,而盘山蜿蜒的公路,急急九十度的回旋,一路风云变幻、柳暗花明,常常让我大有世事如戏,人生如梦之慨叹。初保村,这个停留在历史的定格之中,然而又极其显赫的名字,让我充满了梦幻般的向往。经管它已经被各类新闻、研究甚至是攻略的资料堆积成一个眉目清晰的塑像,然而,唯有踏入这个生活世界,才可能触摸到恰似一缕青烟的黎寨精魂。

沿着海榆中线(224国道)北上,至毛阳185公里是一处商贸热闹之地。此地颇有来头,当地人称作毛阳185圩。据言1950年代开始,有人于此处设店摆卖,日久商贩渐聚成小圩,遂得名185圩。于此地向东取道毛阳镇,距离水满乡15公里处,便可到达五指山大峡谷漂流的终点,由此处再向南跨过昌化江的上游河段——毛阳河,经过一个叫做“什冲黑”的村子,再走大约4公里蜿蜒起伏的乡村道路,便进入一个两山相夹的山坳。谷底是川流不息的牙合河,河床是冲刷滚圆的大小石砾,溪水不宽,正值雨季,水势湍急。右手山坡居中有一数公里见方的平台,整齐地排满了几十栋两层小楼,而如果再沿村道向里三公里,于茂密的上坡丛林中,顺坡次第掩映着长长几排茅草房,此时你才能放心,初保村到了。

杞黎方言中,初保之“保”意为猪槽,因地势夹山含水,形似猪槽,遂也有聚宝盆之意。而初保村自称“德什龙”,意为“在大水田的上面”。站在草屋的台地,向下俯视,层层叠叠,依坡开垦的水田,天光云影,可谓是大水田上的村落。

接待我们的是初保村的书记黄书琴,2012年她带领全村通过“整村改造搬迁”的政府补贴项目,陆续迁居到现在新村小楼里。在男权氛围仍然浓厚的海南乡村中,黄书琴能成为毛阳镇13个村委中唯一的女书记,需要绝大的魄力和才干。四十多岁的她显然已经成为整个初保村的领头人。黄书记的两层小楼位于台地的中心,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可以俯瞰牙合河以及对面的大山,视野极其开阔。一路长途跋涉,落座已经接近黄昏。黄书琴书记盛情留客,村里几位委员也闻讯陆续赶来汇聚书记家里。与黄书琴的精明强干相比,作小学教师的丈夫显得敦厚随和,里外张罗不久,几样山货野味陆续端上。对于外来的寻访者,黄书记与她的丈夫早已惯常而熟练应对了。只是这次我和几位同行者作为大学老师,似乎尤其受到厚待。

杞黎人平日寡言,但是山兰酒在手,“搞杯”之兴随即大起,杯盏往来,不仅谈兴大增,而且会乘兴高歌。黄书记和几位黎歌好手几曲劝酒歌,高亢婉转,甚是好听。虽然词意不懂,但眉眼间的喜悦和热情,足以让我感受到他们对贵客的欢迎和祝福的拳拳之意。山兰酒是五指山黎族特有酒品。用山兰稻米着以酒酿,自然发酵,裹以棕榈叶滴液成酒。酒液如乳,气味芬芳,入口绵甜顺滑,二两过后,头不疼却飘飘如仙,畅快异常。我本是文弱书生,虽有豪气但不胜酒力,在书记和几位大哥的热情劝饮下,竟然频频举杯,不几便飘渺微醺了。此时落日沉西,倦鸟归山。天空墨兰如黑玉,点点星辰伸手可摘,璀璨如灯。耳边是缭绕歌声,杯中是琼浆玉液,眼前是星空山林,微风拂来,恍惚双脚已经登入仙境而不自知耳。

畅怀酒肴后,我们住在了村长的家里。村长家大儿子参军、小儿子在外读书,空闲的房子留宿下酒醉无归的几位造访者。虽然脚踩浮云、眼前迷离,依靠在村长家的阳台上,凉风袭人,竟然醉意有消。大山之中,与城市的喧闹最大的区别就是晚上。除了村落里几户人家还有几点灯火,山野之间一片黢黑,天空微微地透射出一片墨兰的光,隐隐约约能够看清山顶和天际的分野。偶尔有几缕劲风吹动近旁的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远近有溪水淙淙、虫鸣蛙噪,除此之外一片寂静空旷。人的灵魂仿佛一下从满世界的噪杂之中拎了出来,脱离了尘世,甚至离开了肉身,不仅能够内观到五脏六腑,更能通视虫草树石,与自然一体了。

或许是山中的清冽和高氧作用,天蒙蒙亮便自然醒来,精神抖擞,神清气爽。走出房间,来到阳台,鸡鸣声声,炊烟袅袅,微微晨光下,远山在烟雾缭绕中透出浓浓的翠绿之色。几位同行者不约而同,决定从新村走到老村私自造烟的村子,权作散步。沿着新修建的三米水泥路,下了新村的台地,转而向里行进三公里,便到了老村。村口一块顽石,上书“黎家第一村初保村”红漆大字。老村在山坡上顺势而建,从上到下大约有十多排,长约百米。村头有个几百平米的晒台,晒台上依附陡坡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谷仓。陡坡无地,谷仓多用长吊脚依坡搭建。谷仓造以典型的黎族传统船形茅屋,梁木结构,木板四围,屋顶铺以竹板。

走过晒台和粮仓,顺着台阶而上,走进茅屋之间狭窄的巷道,铺埋的石头已经踩踏得光滑闪亮。每列茅屋之间有山泉水的水道灌输而来,同时也有敞口的下水道从屋下修葺出来,贯通每户,一直排到山脚下。十多排茅屋每排都是铲平坡地,形成一个十米左右进深平台。每排茅屋之间落差少则一米,多则数米。屋顶茅草垂地一米五左右、矮柱撑墙,长面开门,屋前都有房顶遮挡的两米进深的平台。站在屋檐下,茅草遮顶,俯瞰稻田,远眺大山,心情悠远而平和。几位奶奶正在屋檐下用踞织机织黎锦。走进一位奶奶家的内室,顿感凉爽,泥土地面被踩踏得非常干燥结实,采光稍显昏暗。一排房子大多分出三到五个居室,居室之间或有隔墙,或者直接相通。厨房一般在房子的最东头,几块石头便成灶台,下用木材引火,上坐铁锅,非常简朴。仰观其内部结构,主体都采用木构框架,墙围四周为木板拼接构造,工艺采用镶榫推槽衔接,梁与柱衔接间用木铆固定,屋顶以竹架茅草覆盖,整房不用一铁一钉。

初保村干栏民居房屋是在金字形屋顶茅草覆盖和土墙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的。首先,房屋顶部为金字形,它的建筑材料是竹和茅草,保留黎族历史上的船形屋和金字形房屋的顶部建筑形式;其次,房屋的四周及内部房间的墙围全是木板拼接,榫槽构造,不用钉铆,房屋的四周上、下、左、右的主杆梁和柱,均以镶榫接头连成一体;其三,房屋的墙围四周及内部隔房均以短脚柱托住整个房屋墙围的木板,与地面保持间隔,与黎族村落常有的短脚谷仓的低部构造模式一样,这就保留了黎族历史上“干栏”住宅的基本建筑构造。

干栏可见于史料者颇多。如晋张华《博物志·第四》谓:“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北史·蛮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又《新唐书·南平僚传》亦称:“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並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以上史料提到的“巢居”、“干栏”都是泛指我国古代南部、西南部的百越民族所居的原始住宅形式。直接记载黎族民居的文献,见于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船形“干栏”住宅,应该是黎族古老的一种民居住宅建筑形式,仍然多见的短脚“谷仓”,形如船形屋,便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房屋的演变形式。整个黎族住宅的发展,存在一个由“干栏”逐步演变到地居的发展过程。而初保村的干栏结构是黎族传统民居从“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变的过渡时期。

干栏屋既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但更多的是由初保村伦理和民俗所形成的产物。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后的黎村,兄弟会结屋成排而居,一栋房子通常就是一个家庭男性成员的共聚之所。他们合作生产,相互帮衬,寻求生计。但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在房子难以容下的情况下,一些男性成员也不得不另立门户,再建新房。长久,便形成了干栏群落靠山,面河,居台,间梯田的生态格局。自然的能量通过坡、台、屋和田上下贯通交汇私自造烟的村子,形成了滋养通融的局部环境。

然而,据黄书琴书记所说,初保村的老房子也不过仅仅30年的光景,在先辈刚刚定居此地时,修建的房屋墙体并非如现在保留的干栏结构,而是泥石结构和茅草屋顶,也没有像“吊脚楼”那样悬空而建的屋子。但随着人口的增多,交通阻塞、材料难寻,扩建房屋成了极大的难题。1977年前后,有一位名叫王庆南的村民,从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一带(初保村以东15公里),将木板构造房屋引入初保村,就地取材第一个建起了板房,此后,其他村民相继仿效,在村里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历史倒转,初保村所师从的水满,现在反而看不到初保村这样的民居了。

然而老屋的颓败日渐明显。每隔几年就要重新铺换的茅草数量巨大,需要专门烧山种植,然而烧山禁令导致原材料的断绝。陆续出现的几家铁皮屋顶扎眼地凸显在干栏群落中,似乎成为一种无言的兆象。另因明火做饭照明,过去三十年初保村几经大火焚毁。而茅草覆顶的干栏屋,更难抵御台风和数月暴雨侵袭,常常屋漏偏逢连夜雨。同时山中巨木已经禁止私自砍伐,木板墙面也再无原木修葺。而昏暗低矮的室内环境以及简陋的家居都使村民迫切的希望改善住房条件。

如今,人们搬入新村,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彻底过上想象中的新生活。赖以生养的方式与千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每日清晨,村民们便耕种水田,上山收割橡胶,养殖鸡鸭牛。乔迁的新居远离了他们的生产,所以老屋仍然豢养着牲畜,堆放着农具,甚至很多人农忙时为了方便,会暂时回到老屋居住。新村切断了以老屋为轴心的田、台、屋、山的有机循环的村落结构,同时却并没有形成新的伦理、道德体系。人们身居新村,但生活方式和心灵归宿仍然停留在老村之中。

而这恰恰是保存干栏茅屋群落困难重重的根本所在。杆栏茅屋并非仅仅是一排排住房,而是全部生产方式、伦理道德和民俗的缩影。解决作为非遗的房子,本质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极好的例子是日本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从以往的木屋结构改用轻质新型材料,而屋内陈设虽然材料变化,但是榻榻米、墙纸、推拉门等风格俱全保留。然而日本民居的发展在于日本农耕的高度现代化,才可能催生出民居的现代化衍生。

午后,坐在村长的老屋平台下,一阵暴雨突至,茅草尖点线相连,雨水倾注。我惊讶地发现,屋檐下的石台上布满的坑眼,原来都是雨水滴注的地方。那一瞬间,我突然顿悟在初保村长久萦绕我心头的困惑:留驻心灵的去处只能在时间停驻的地方。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