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的朋友圈里有没有流行过这首小诗: 烟恋上了手指 香烟亲吻著嘴唇 内心却给了肺 肺以为得到了烟的真心 却不知最终伤害了自己 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香烟的多情 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 人生如烟 岁月无痕 烟自多情 却把自己烧得只剩下灰... 或许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这首诗歌是“无病呻吟”,但是把时光倒回几年,它可是一首非常火的诗歌,出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短短一百个字不仅把烟写的经典又形象,而且还表达出了一个主题“抽的不是烟,是每一个回忆”。 只有抽烟的人才懂抽烟的人,毋庸置疑,莫言是一个烟民,所以他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 抽烟能不能让人文思泉涌尚未可知,但是近现代的作家里,一手执笔,一手拿烟的人却大有所在。 汪曾祺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到:“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闻一多先生在清华任教时,高梳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眼镜,穿着黑色长衫,抱着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那样,昂然走进教室上课香烟一手,但并不即刻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他的纸烟盒,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一笑,问道:“哪位吸?”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说自己有一次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一段时期内决心与烟魔决一雌雄香烟一手,奈何经过三星期之久,备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并且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 现代文人中,鲁迅嗜烟,几乎到了手不离烟的程度。烟雾缭绕中,鲁迅文思泉涌,那些冷峻沉郁的小说,以及犀利辛辣的杂文,都是在香烟的催化下诞生的,正是香烟这给了他无限文思。 性情潇洒的风流才子徐志摩,也是一位捍卫吸烟之道的人物。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在牛津或康桥地方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更不用提。那时,只要学会抽烟,学会沙发上古怪的坐法,学会半吞半吐的谈话,做大学教师就够格儿了。在康桥,他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看闲书……他深得人们喜爱的《再别康桥》一诗,恐怕与烟也脱不了关系。 当代作家中,对香烟不离不弃的大有人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吸烟。路遥说:“没有烟,我将一事无成!”他每晚必抽两包香烟,以至鼻孔熏黑,鼻涕如墨。 有些人,点上一支烟,便就有了伴,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有些时候,点上一支烟,吸进的是雾锁烟迷,吐出的便是过眼云烟。 EN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