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常绪潼,北京人,1946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并参加工作;1965年应征入伍到上海在空军掷炮二师服役;1967年随部隊执行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一次;1972年调空六军训练处任髙炮导弹部隊训练参谋;1977年调北空司令部带炮处;1996年授大校军衔;退休后现在干休所安居。 写在前面的话: 血与火的洗礼——援越抗美碎片拼图 空军高炮二师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967年1月执行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任务,同年8月回国。在越南8个月,打了不少大仗、恶仗,先后作战125次,击落美机165架,击伤137架。有116名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444人不同程度地负伤挂彩。 当时我在该师6团6连和5连先后任指挥仪班测手和测高机班测手、班长等。时间虽然过去了45年,回想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当年20岁的青春小伙子今天已是满头白发,还有些人心中装着这段不曾公开的历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段历史虽然短暂,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不可磨灭的、引以为豪的经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有兴奋、有感伤、有快乐、有悲壮,像幻灯片一样时时萦绕在脑海中。几次动笔想把那些快被人们遗忘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东西记录下来,但都因自觉能力不足而踌躇。近来几位曾在那时并肩作战的战友先后因病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深深触动了我。我们都是援越抗美的亲历者,为了那段历史,为了长眠于越南国土上的战友,也为了子孙日后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上辈,让他们了解我军现代史上不仅有公开的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有一段未曾公开的六十年代的援越抗美作战。记录下这段历史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亲历者在这段历史中接触的都是局部与片段,即使是些局部与片段的记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打磨也几成碎片。我努力在记忆中搜寻这些碎片,把他们码成文字越南烟,记点儿在战场上亲身经历的东西。前段时间在空六军战友网这个平台上和老战友龚伟力邂逅相逢。谈起那段历史时他极力建议我写点东西,并给了我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俗话说“抛砖引玉”,我在这里开个头,希望各位战友也把你们对那段历史记忆的点点滴滴写出来,让我们用记忆的碎片来共同拼凑出援越抗美作战的完整画图。 (8)我感受的越南人民 入越期间由于战事频繁,再加上阵地都在小山包上离村子较远,所以和越南老百姓接触不是很多。但是有几次接触给我的感受和印象还是挺深的。7月1日遭子母弹袭击,我班的帐篷燃起了熊熊大火,帐篷内的子弹箱也被点燃,子弹乒乓乱响,子弹头毫无方向地“嗖嗖”乱飞,但是空中敌情紧迫,后续目标不断离近,我们也无暇顾及帐篷,任其燃烧。这时在远处山脚下猫耳洞躲避空袭的一对越南父女看到我们的帐篷起火,不顾天上的敌机,奋不顾身地冲出猫耳洞,朝山上跑来。边跑边从道边拽了一根较大的树枝,要帮我们灭火。前面的女儿大约十八、九岁,头上的斗笠已不知掉到哪里了,半长的马尾辫甩来甩去,一身裁剪可体的浅色衣裤勾勒出青春稚嫩的身材。后面的老汉落后了有20多米,弓着身子努力向上跑着。被烧爆的子弹头仍在四处乱飞。更严重的是后续敌机马上就到了,父女二人暴露在空旷的山坡上,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呼喊着,摇着手示意他们不要上来,但距离太远听不到。指导员只好把防空洞内的炊事员喊出来,从侧面跑过去拦住他们,并把他们拉进了防空洞。虽然火没救成宿舍帐篷荡然无存,但这对越南父女的行动很感动我们。 1967年的2月7日是中国的除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异国他乡、在生死战场,这种思念之情更甚不知多少倍。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了春节再远的路也要赶回家过年,对在外奔波的人来说,家是温馨的、幸福的、安全的。回家过年甚至成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深植入了每个人的灵魂。连里为了排解大家的思乡情,准备了饺子馅和面,分到各班,发动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没有包饺子的工具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床板当面板,茶杯当擀面杖,饺子包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人还在创造着新的造型。看着自己的杰作,不禁都哈哈大笑,不亦乐乎。正在这时,驻地附近村的干部带着几个人挑着担子来到连部,双方连说带比划地练了半天才明白,越南和中国一样也过春节,在这新春佳节之际为了表示对中国军人的感谢,村里的人做了一些大粽粑送给我们,以表心意。指导员一面打着手势请客人进帐篷坐,一面招呼文书烧水泡茶。我赶紧翻开《群众工作简单用语》小册子查找这种场合能用的语句,只有一句“谢谢你”比较合适。指导员看着他们把礼品摆在桌子上,急忙吩咐炊事班把能找到的各种罐头和几十斤猪肉放满了他们的担子,然后“感恩懂志!”(谢谢你们)“感恩懂志!”(谢谢你们)的送走了客人。打开客人送来的东西,越南的大粽粑是糯米加枣和肉做成的象年糕一样的食品。大粽粑15公分见方,大约5公分厚,用芭蕉叶包裹,打开尝尝,味道还不错,分到各班每人尝了一点。瓜子不饱是人心嘛! 一次傍晚解除战斗警报后,到山脚下的连部帐篷取东西,连部旁边一座孤零零的民宅里的主人们正在吃饭。简陋的草房里可能也没有固定的桌子,所以他们每人端着一个大碗,有的站在院里有的站在门口,借着夕阳的余晖各自为战地吃着。我路过留心看了一眼他们吃的东西,是用很少的米和大部分木瓜煮的木瓜饭,也没有菜,看来生活确实很艰苦。从连部回来他们已经吃完饭了在门口休息,就聊了起来。女主人大约50多岁,竟然磕磕巴巴的能说几句广式普通话,我的兴致大增。通过交流我大致能明白:原来女主人的爷爷是中国广东人,爷爷年轻时就到越南来了,已经三代人了。我问他们苦不苦,女主人满面愁容的说:“苦啊!”。“为什么不回广东老家?”我好奇地一边指着东方的天际一边追问。女主人说:“毛主席给我们写信了,不让我们回去,让我们和这里的人们一起打美帝”。毛主席给没给越南的华人华侨写过公开信我无从考证,但是在越南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有不少华人华侨为此作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了。中越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记住他们。 在入越作战中,从始至终传唱着一首越南歌曲《越南—中国》,歌词大意是: 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 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向朝阳。 共饮一江水, 早相见晚相望, 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啊! 共理想心相连, 胜利的路上红旗飘扬。 啊! 我们欢呼万岁胡志明毛泽东! 当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很多人还会用越语唱。直到今天每个援越抗美过的人听到那熟悉的曲调,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也会勾起我们对那段烽火硝烟历史的回忆。毫不夸张地说,当这首乐曲响起时,我可以凭着每个人的表情与反应准确找到援越抗美过的战友。(附图是我当年抄在日记本上的这首歌曲的歌片。第二段歌词为中式越语)。 越南北方因受美国连年轰炸,经济凋敝,民众生活十分艰苦。特别是日用工业品奇缺,老百姓对我们的香烟、清凉油、手电等日用品特别喜欢。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 一次晚上9点钟了,有的人已经上床拉好蚊帐睡觉了。突然警报声响起,团指挥所通报:两架侦察机向我方防区离近。连队进入一等的警报随即响起。为了不暴露目标,夜间有空情先要关灭帐篷内的马灯,行动中也不能手电照明。我们在战壕中熟练地左拐右闪迅速进入阵地各就各位。大家警惕地注视着敌机来袭的方向,两架侦察机在防区外盘旋,大约40分钟后敌机返航,警报解除。我们三三两两地返回帐篷,点起马灯后都大吃一惊,床铺、蚊帐被掀得乱七八糟越南烟,挂着的军挎也被打开,大家马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一边向连里报告,一边清点物品。最后得知,在我们跑警报的40分钟里有六个帐篷遭人光顾,所幸重要物品没有损失,只是所有的手电筒和电池等被洗劫一空。 ▲我当年抄在日记本上的这首歌曲的歌片。第二段歌词为中式越语 (未完待续,下篇:《遭遇重磅炸弹和子母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