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这句成语,似乎是为上世纪后半叶的越南量身定做的。这个原本在世界历史上一直籍籍无名的小国,从1945年建国后,犹如打鸡血一般,从此陷入了从1945至1990年没有间断的“万日战争”,直打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国人由于没有身处越南,对越南受战争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体会不深,只是在对越作战中,参战官兵发现越南的物资极其匮乏越南烟,民众生活十分困窘,但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可能去切身体察。 实际上,凡是穷兵黩武的国家,无不采取“以战养战”和极为严格的“战争优先”政策。我们要看战争对越南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看看越军就可窥一斑。 越南实行严厉的对外发声管制,其风格就是“报喜不报忧”。长期以来,越南的媒体都为战争服务,发布的消息是不具有多少真实性的,就连他们的媒体自己都情不自禁发出哀叹越南烟,可想而知情况有多么严重。今天,笔者就以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军的报纸上登的一些数据,管中窥豹看看越军到了什么地步。 国人观看越军,一般是站在中越战争的角度,其实越南还经历了另一场重要的战争,正是这场战争将越南真正打入犹如苏军在阿富汗、美军在伊拉克一样的境地,这场战争就是越南入侵柬埔寨之战。 越南抱着继承法国殖民者未完成的“大印度支那联邦”的“磅礴野心”,在越南南北统一之后,没有进行一天的休养生息,就急匆匆地拉开了两场新的战争,一个是我们熟悉的中越边境战争,另一个则是越南侵略柬埔寨、老挝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越南来说,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中越战争。在长达十一年零八个月的越柬战争中,越南付出30万人的巨大伤亡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结果把自己生生演变成当年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军一样。 发展到后来,越南赖以生存的输血动脉——苏联,也因为苏联自身难保而大打折扣,这样一来,越南就面临无以为继的境况。 1989年,《越南人民军报》就多次发表文章,哀叹越军面临的困境。当时的越军虽然享受“先军优待”,但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为继。在柬埔寨和中越边境的越军,连玉米渣都吃不饱,更不要奢望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副食供应了。中越边境以及柬埔寨战场的越军,有大量人员患有严重的贫血症。而身在越南国内的越军官兵基本上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按理应该衣食无忧,其实同样有10~20%的比例因营养不良而患贫血。这个享受“优先”的群体尚且如此,可见一般的越南民众生活有多困难。 越军除了战斗伤亡外,还有大量因饥饿、疾病以及意外死亡的人员,由于恶劣的医疗条件,越军仅仅一个330师,死于尿血性疟疾(越军常见流行病)的人数短短几个月就达到100多!在11年的战争中,越军死于疾病的人远远大于战场伤亡。 1989年,《越南国防报》如此哀叹:驻柬埔寨和中越边境的越军官兵,身体素质极度衰弱,不仅难充打仗,甚至连训练都一减再减。这可见越军战斗力的衰退有多严重,而且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越南国内的不公。柬埔寨与中越边境对越南来说都是战场,按理应该得到最好的保障供应,可偏偏是一线的越军生活最困难,近乎是“发配流放”一般的惩戒之地!被派到战场的越军不仅没什么荣耀,反而个个都是倒霉鬼一样的悲惨状态。 “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反抗”,越军如此黑暗、生活如此不堪,越军开小差躲避兵役、逃避战场也就不奇怪了。例如1984年7月12日我军在老山松毛岭战场取得“7.12”大捷后,越军遭受重创,就出现了许多从前线逃亡开小差的现象。 这一现象,到后来越来越常见,我军从被击毙的越军身上搜出的家信中,就能发现许多这样的事。这些家信有一个特点,就是用词非常奇怪,近乎是地下工作者使用暗语一般,可见越军当局对官兵与家人的通信采取了严格的管制,使得越军官兵与家属通信,也不得不使用双方约定的隐晦用语。 即便这样,也可以隐约看出,越军对战争的憎恶和恐惧,以及试图逃跑的念头。而其家人则常常在信中暗示,越南当局在村庄里也有暗探,专门抓捕从前线逃跑的士兵。 在与我军交手时,越军十分羡慕我军,不仅仅在物质上羡慕我军官兵的大米饭、罐头和香烟以及成堆的慰问品,更羡慕我军官兵有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羡慕人民对我军的爱戴和支持。那首传遍祖国南北的《十五的月亮》,竟然也成了越军官兵爱唱的歌曲,成了他们思乡念家之情的寄托。也许越军也在这首歌的旋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国的期盼、对家的向往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