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烟瘾”,这大约是中国第一代领袖者们共同的一个无伤大雅的“毛病”,作为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的毛主席尤其如此。 有人统计过,毛主席抽烟最“凶”的时候,一天能抽上五六十支烟,再配上一杯沏的酽酽的浓茶,在茶香和烟雾缭绕中,一边提神醒脑,一边和周围的领导人一起定下一桩桩国家大事。 然而,这位一生抽过百家烟的“烟民”却毅然决然地在最后两年决心戒烟,自此告别了陪伴他的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烟瘾…… 一,革命旅途上,抽“百家烟” 在后人为毛主席撰写的传记中,作者曾经提到,“嗜烟如命”的毛主席至少抽了六十年的烟,倒推这个时间的话,早在毛主席登上井冈山之前,这位有勇有谋的革命家也许就已经染上了一点烟瘾了。 不过,毛主席真正开始“烟不离手”,还是要追溯到井冈山时期。由于当时他刚刚和朱德等人一起建立起中华苏维埃工农革命政权,毛主席每日需要思考的问题逐渐变得愈来愈多,为了革命常常工作到深夜的他,也不得不需要一些烟草来提神。 那时的人们尚且意识不到香烟的危害性,因此,也鲜少有人因此劝诫毛主席,这也导致了毛主席的烟瘾越来越大。直到在延安,毛主席在窑洞里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论持久战》时,他的烟瘾已经大到一天能抽50多支,他的房间里甚至烟雾缭绕到人们猛一进来都看不清东西的地步。 当时的革命条件艰苦,毛主席找不到好烟,索性就和老百姓一起抽起了当地人自己晒的旱烟叶子。那些只经过粗糙加工过的旱烟叶不仅不好吸,还十分辣嗓子香烟一手,毛主席却吸得津津有味。 甚至在没有烟卷的时候,找两张废弃的文件把烟叶一卷,点起来后,他照样自得其乐地“沉醉其中”,一边叼着旱烟,一边和老百姓聊家常,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 在跟随毛主席多年的警卫员的回忆中,毛主席每次转移时,交代他们务必保证不出问题的三样东西分别就是:书报、文件和香烟——毛主席把香烟和书报文件并列看待,也可见他当时对于香烟的喜爱与重视了。 二,三次短暂的戒烟经历 在毛主席最后两年彻底戒烟前,他也有过三次短暂的戒烟经历。其实,第一次并不能算是“戒烟”,因为时间格外“短暂”,不过几个小时——那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时期。 在毛主席抵达重庆后,他一改自己在延安时晚睡晚起、甚至有时黑白颠倒的生活习惯,每天十分规律地“朝九晚六”,和各级国民党官员以及一些旧时的老友见面叙话,或者会谈国是。 由于毛主席很早就知道蒋介石不吸烟,因此,在和蒋介石会面交谈的几个小时当中,“烟不离手”的毛主席甚至连一根香烟都没有点燃,全神贯注地和蒋介石讨论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内容。 在会谈结束后,蒋介石送走毛主席,曾经对此情景大发感慨道:“毛主席此人,不可轻视之。他原嗜烟如命,日常手执一缕,绵绵不断,但同我谈话时,竟不抽一支。他这份决意和精神,我们必不可小视。”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短暂地离开了香烟的陪伴。在这之后,解放战争打响,数百万人在前线拼杀搏命,瞬息万变的战争让中共中央高层日日精神紧张,也更加依赖用烟草来提神、发泄情绪。 在后来工作人员的记忆中,那时的作战室里时常烟雾缭绕,那些不吸烟的人如周恩来经常得“捏着鼻子”才能进去,而这其中,一半的“烟雾”都是毛主席贡献。 由于战乱时期的烟草属于“高档品”,来源的方式多样不说,供应并不稳定,毛泽东抽的烟也跟着五花八门起来,海内外的什么牌子都抽过,可以称得上是“遍览群烟”了。 不过,在这么多烟中,毛泽东最喜欢的是一款海外的、名叫“555”牌的香烟。这款香烟劲大味重,但抽起来不那么烧喉咙,一时间成为了毛泽东的心头好,直到开国以后,他还抽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陆续生产出来,他才陆续换抽了这两款烟。 这样一天一根接一根地大量抽烟,自然也对毛主席的身体产生了缓慢的伤害。1947年,毛主席罹患肺炎,在为他治疗的白求恩医生的强烈要求下,毛主席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戒烟调养的生活。 这次戒烟一直持续到了当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那次战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被国民党精锐追击,一路追到了黄河岔附近:前面是浊浪滔滔的滚滚黄河,身后是精锐追兵,头顶阴雨连绵,还有飞机不断逡巡侦察,处境“可谓是糟到了极点”。 面对着“渡不渡河”的问题,毛主席沉默地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头也不回地说道:“给我一支烟。”跟随在旁边的周恩来知道,毛主席这是需要借烟来捋清思路了。 然而,由于当时毛主席正处于戒烟状态,警卫员已经很久没有随身带烟了,周恩来赶紧给部队里的人传口令,问问谁身上有烟。 刚巧,有个马夫的背包里装了半盒烟,闻讯急忙送了过来,毛主席席地而坐,在一床被褥搭成的简易帐篷之下,全神贯注地一口气吸完了一整支烟,而后果断地起身,带着部队往回迎追兵而去。 毛主席这一手“回马枪”杀得来势汹汹,国民党军队反倒被措手不及,以为中共军队有了什么新的谋划,心中生疑,因此节节败退。毛主席平安地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继续开展解放大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只是这一场因病而起的戒烟,也就此不了了之了。 至于毛主席的第三次戒烟,起因则是由于斯大林去世。1953年3月,斯大林因病逝世,在这之后,苏联高层人士访华,来访的主席团主席中的一名元帅无意中对毛主席说:“苏联的医学专家们都认为,如果斯大林早早地遵照医嘱戒烟,也许不会这么早去世。”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毛主席受到触动,再次开始戒烟。这次的戒烟坚持了长达十个月香烟一手,可惜的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全国百废待兴,毛主席埋首在繁重的工作和堆积如山的文件当中,最终“败下阵来”,又点起了香烟以提神醒脑,第三次戒烟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三,抽烟的“节约”与“豪放”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工资经常捉襟见肘,这其中固然有补贴子女等人的花费,然而烟和茶叶也在其中占据了不小的开销。 而毛主席又对自己甚为严格,不论是在开会,还是地方办事,所有的烟和茶叶都自掏腰包,每个月光这两个方面的支出都将近百元,足足花掉他工资将近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不过,尽管这样,毛主席抽烟仍旧坚持自己付钱。实在遇到工资不够的时候,就从稿费里划钱。有一次,毛主席故乡的亲戚来北京探望他,毛主席欣喜不已,特地“豪爽地”自掏腰包,让身边的警卫员去买几盒当时的好烟:中华烟,用以招待客人,并且再三叮嘱这是自己招待亲戚,因此不许走公账。 烟买回来以后,客人们等着毛主席拆封抽第一根,没想到毛主席拆是拆了,但是他一边将烟放在桌子上推给大家,一边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上次抽剩下的半支香烟,有滋有味地继续抽了起来。警卫员有点不好意思,悄声想要提醒毛主席,毛主席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说道:“客人们抽好烟,我抽我习惯的烟就好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时常要外出巡察访问,偶尔也会购买当地的特产烟。例如有一次在武汉工作时,毛主席觉得当地一个叫做“珞珈山”牌的香烟不错,价格便宜又好抽,他就特地多买了几条,不仅自己抽,还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分享; 而如果遇到外地的烟草太贵,毛主席就“自带香烟”。平时在出巡前,工作人员就会将毛主席惯常爱抽的香烟找个空烟盒装好,毛主席想要抽烟了,就将那盒烟递过去。 有时候,出访赶上冬季,天气干冷,香烟不耐干燥,掉渣不说,还燃得飞快,毛主席便在香烟盒里裹上几片油菜叶,保证盒里的香烟拿的时候依旧干湿正好。那时的毛主席不仅在烟草上节约,在火柴上更是节省。 每次用一盒新火柴的时候,毛主席总是要从火柴盒边角的磷片上开始擦火柴,这样,盒里的火柴棍用完了,外面的磷片还有大片崭新没被擦过的地方。毛主席就买来散装的火柴换进去,一直慢慢擦到最中间的磷片也磨干净了,才肯换新的火柴盒。 直到他百年之后,工作人员还在他的东西中收拾出来了十几个没用干净的空火柴盒,可见毛主席的节约与节俭。 四,真正“戒烟”的两年时光 1965年前后,已经七十多岁的毛主席有一次感染了重感冒,这次感冒时,长年累月抽烟累积下来的气管经受不住烟气,让毛主席一抽烟就“咳嗽的厉害”。然而烟瘾难消,毛主席一边抽两口,咳一会儿,又无奈地对着身边人感叹道:“人老了,这烟都没味道喽。” 当时贺龙手里正好有四川烟厂新制作的一种雪茄,抽起来清凉又不呛肺,闻听毛泽东此说,贺龙便和李先念一起将这款烟推荐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试之下,顿时就爱上了这种特制的雪茄烟,从此毛泽东就一直“独宠”这款雪茄,一抽就是五六年,直到他彻底戒烟。 除了改抽雪茄以外,毛主席还有另外一个变化:早年的毛主席习惯于抽卷烟,并且对于烟嘴敬谢不敏,认为有点“累赘”,直到晚年时,在医生的建议下,毛主席在抽烟时才加上了过滤烟嘴,用以过滤一定的尼古丁,减少香烟的危害。 在此之后,毛主席发现效果不错,便也渐渐接受了,甚至后来还特地赠给了同为烟友的刘少奇一个黑色烟嘴,可见两人关系亲密。 当时的过滤烟嘴有一种过滤效果较好的,需要从海外购买,毛主席坚决拒绝走公账,一定要自掏腰包,在中央办公厅再三考虑和劝说下,毛主席最终和中央“各退一步”,这些过滤烟嘴的费用最终从毛主席稿费中报销了。 然而,尽管使用了各种健康措施,毛主席的身体仍然逐渐不如从前。最终,在身边人的一再劝说、和每况愈下的身体面前,毛主席终于下定决心:戒烟! 毛主席的毅力一直十分强大,说戒烟后,毛主席就将香烟一一归拢。在过去一些不方便吸烟的场合里,毛主席曾经用揉搓或者靠闻烟味的方式来抵抗烟瘾,这一次戒烟后,一开始,毛主席也同样用此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一次,周恩来来找毛主席商量政治,毛主席一边听,手里捻出一支香烟,一边在指尖来回摩挲,一边放在鼻头缓缓地闻着。周恩来见状,忍俊不禁地说道:“主席,你要熬不住的话,想抽就抽一支吧。” 毛主席摇摇头,笑道:“那不得,我不能抽,我已经戒喽!”他说完痛下决心,叫来警卫员把所有的香烟用具全部撤走,一丁点就不剩下。就这样,毛主席和烟瘾“搏斗”了几个月后,就此戒掉了香烟,直到去世前,都当真没有再吸过一口烟。 如今的新中国,“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早已深入到了千家万户,而抽烟的人也逐渐减少。回顾往昔,那些为了新中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领导人们,为中国付出的又岂止是自己的健康和身体! 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才为我们开创了如今这繁华盛世,为我们如今的腾飞奠定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铭记历史,奋勇向前。生活在新世纪、沐浴着新阳光的我们,在老一辈的精神中,学习到了更多,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扛起祖国发展的重担,和祖国一起前行,成长,傲立于世界舞台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