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的人、有很长的时间,没有见过炊烟了。 炊烟,这般诗情画意的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甚至在很多的传统村落里,也渐行渐远,成了发黄的记忆。 也许是人去屋空冷了灶房私自造烟的村子,也许是考虑环境出台了禁令…… 也许,是村落成了高大上的文化景区,不再需要人间的烟火…… 以炊烟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气息,是文化共同体依然存在、传统文化依然延续、传统村落依然活着的标志。 有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很多力量用到了房子、保护风景上。 可是,烟火色,才是村落的底色。 烟村四五家,隐隐烟村闻犬吠,依依墟里烟……说的都是:人烟。 文化不是博物馆、陈列室里的死物,不是舞台上精雕细琢的表演,不是文化墙上冷冰冰的文字,不是村口怪模怪样的雕塑…… 文化,就在人晨晨昏昏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在烟火色里。 空心化的村子自然无可奈何私自造烟的村子,可是明明还有人住的村子,为什么也要设法消除掉烟火色呢。 传统农耕生产的废弃是历史的大势不可延缓,可为什么非要抹去曾经的痕迹呢? 村落规划设计的时候,为什么不为那抹烟火色,多想一点办法呢? 清理整治柴禾堆、牲口棚、杂物房……的时候,可否再想一想呢? 出台规定不准养鸡养鸭、不准沿街设摊……的时候,可否再想一想呢? 把村民整村迁走搞开发的时候,可否再想一想呢? 一旦失去,再优秀的舞美、再高明的导演,能再现村落的烟火色吗? 不能。 所以让我们再多想一想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