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烟草的全资子公司中烟国际(香港)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中金和招商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中烟国际(香港)是中烟国际负责资本运作及国际业务拓展的指定境外平台。中烟国际是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过组织烟草产业的贸易及监管境外附属公司的运营及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境外投资,承担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管理及运营工作。 赚钱能力全国第一,大部分贡献给财政收入 事实上,说起赚钱能力,在中国烟草面前,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国企只能算是小弟弟。2017年《财富中国》数据显示,烟草总公司一年的利润破万亿。 众所周知,中国烟草总公司是一家政企合一的央企。名字虽然叫中国烟草总公司,但还有另一个名字:国家烟草专卖局,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烟草公司并不是一个企业,财务数据也相对保密,因此在全球500强企业看不到他的身影。 从基本面来看,烟草公司上市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国家都在大力宣传禁烟。虽然各方都在呼吁“吸烟有害健康”,但事实上也只是叫叫口号而已,从未被取缔。只因烟草是暴利行业,放眼世界都是共识,多数发达国家基本都以烟酒等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来源。 由此可见,烟草税利是我国财政的重要来源。烟草行业毛利率非常高但是由于税收的原因导致烟草行业销售利润率低,此后随着控烟呼声的增强并没有太大改观。 税利增长放缓,吸烟人数不断下滑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进口优质烟叶,在此基础上有52%的男性与2.7%的女性成为烟民。这也成为烟草公司巨额营收的主要原因,加上香烟的高成瘾性,以及戒烟的高成本,在国内就不怕销不出烟。 不过,这样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中烟国际(香港)就在风险提示中提示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 全球对烟叶类产品进口的需求从2013年的136亿美元降至2017年的115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进一步降至106亿美元。同时,全球吸烟人数已从2000年的1114.3百万人减少至2015年的1114百万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吸烟者将进一步降至1095百万人。 此外,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烟草制品市场运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也显示烟草税利是我国财政的重要来源,但增速已出现疲态。 分拆业务独家授权,重组上市放眼东南亚 招股说明书显示,中烟国际(香港)注册于2004年2月26日,在2018年6月30日之前未展开任何实质性业务中国进口优质烟叶,在与CNTC集团重组完成后,公司成为四个业务分部的独家运营实体,具体包括: 一、烟叶类产品进口业务,公司从全球(如:巴西、美国、阿根廷等)采购烟叶类产品,并最终向中国烟草制造商转售; 二、烟叶类产品的出口业务,公司独家经营烟叶类产品出口至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三、卷烟出口业务,公司独家对免税店及卷烟批发商出口中国品牌卷烟,其中玉溪、云烟、红塔山、中华及利群是主要品牌;在2018年前9个月的卷烟出口销售额来看,中华、利群、玉溪排名靠前,分别占出口卷烟总收入的38.2%、9.7%和8.4%。 四、新型烟草制品的出口业务,如加热不燃烧烟草产品。 不同产地的烟叶类产品巨头独特的口感,一个国家的国内产品供应往往满足不了制造商理想的质量。因此,烟草市场严重依赖进出口活动。 而在生产中高端中国品牌卷烟时需要采用海外产地进口的产品才能提升口感,因此中国烟草行业颇为倚重进口烟叶类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指定中烟国际为烟草制品进出口独家运营实体,是为中烟国际提供进出口业务的唯一客户。 招股说明书披露,烟叶类产品的进口占了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比重,截至2018年9月30日,进口业务收入37.9亿港元,占总收入74.8%。 另一方面,新型烟草业务2018年刚刚兴起,总收入185.5万港元,占比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烟草总公司也表示,尽管已对加热不燃烧烟草的研发及制造投入大量资源,仍需要提高中国制品的市场知名度,使得产品的销售渠道多元化及缩小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技术差距。 如此看来此次中烟国际(香港)登陆资本市场应该倾向于融资用于扩大东南亚市场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其他国际卷烟公司战略合作。(蓝鲸产经 金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