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暖,春耕备耕忙。不违农时,不负天泽,华夏大地上,烟农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辛勤耕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烟叶原料是保证卷烟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做大做强的基石。在供应链的另一端,卷烟工业企业也都积极布局,早早派出人员与烟区商业公司对接,围绕烟叶生产“品牌导向、提质增效”共同展开了新的探索。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去年,红塔集团卷烟商业销量达到473.33万箱。承担着如此大体量的产销任务,红塔集团如何保障原料供应“不断顿”又“吃得好”?面对烟叶生产规模的持续调控,红塔集团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红塔集团,听他们讲述新形势下烟叶原料的采购与使用之道。 供求逆转 矛盾犹存 烟叶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自2013年以来,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调减了600余万亩,收购总量调减1400余万担,烟叶调减持续时间之长、压缩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烟叶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有所缓解。 “从工业企业角度看,总体感觉采购烟叶比以前更精准了。”红塔集团原料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伴随着卷烟市场的变化与烟叶库存的高企,工业企业不再像此前一样竞相争取烟叶采购计划,反而转向精挑细选、聚焦优质烟叶资源采购。在这位从事烟叶收购工作多年的烟草人看来,“三个更加”正成为烟叶市场的新特点—— 更加注重工业需求。在卷烟品牌高速发展期,工业企业普遍思路是“广积粮”,尽可能多地储备烟叶,而供求主导权掌握在烟区商业企业手中。如今,烟区商业企业则都在每年的年初主动与工业企业接洽,商讨烟叶需求衔接与生产安排。在部分烟区,地市级商业企业必须完成与工业企业的需求衔接,确定所产烟叶“有所销”,才能向省级商业企业申请种植、收购计划。 更加注重质量。现在,烟区商业企业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更关注质量把控与全过程管理。同时,只要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质量或商品质量提出异议,商业企业基本都会进行重挑、重选,保证所供烟叶原料符合工业企业要求。 更加注重服务。无论在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是在烟叶收购、交接的各个流程中,只要工业企业提出疑问或者提出需求,商业企业通常会在最短时间内予以答复、给予支持。即便是在某些工业需求量大、烟叶资源紧俏的优质烟区,工业企业如今在种植品种、区域、结构等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三个更加”的种种变化,折射出的正是烟叶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革。一切围着市场转,一切为了品牌服务,已成为烟叶生产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共识。工业需求旺盛与否以及工业企业对于具体品种、等级的需求,逐步成为烟区计划资源多少的重要依据。这种转变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倒逼各烟区走上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之路。 即便如此,高企的工业烟叶库存仍是制约烟叶、卷烟品牌健康发展的“拦路虎”。截至去年6月末,全国片烟库存总量可用周期超过43个月,大大超过了烟叶“自然醇化”的最佳周期。如何为工业企业烟叶库存“减负”,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红塔集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去年年底,红塔集团片烟库存总量约为800万担,可用周期38.7个月,烟叶库存优于卷烟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这得益于红塔集团未雨绸缪的提前调控,更与企业原料采购、管理、使用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 但进一步看,红塔集团原料保障中仍存在特色品种保障、部位等级供需、等级供需等矛盾,突出表现在不断提升的品牌结构与高端优质烟叶资源之间的“缺口”。 总量过剩与结构矛盾,交织成原料保障的复杂局面,成为摆在“玉溪”“红塔山”两大品牌持续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难关。直面矛盾、正视问题、着力破局,近年来,红塔人发挥“山高人为峰”的攀登与开拓精神,聚焦于精、发力于巧,通过采购与使用“两条腿走路”,在烟叶库存总量减少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优质原料对品牌成长的强力保障。 精准采购 优中择优 从510万担减少到370万担云南中烟原料中心,4年间,红塔集团与行业调减烟叶生产规模同步,积极研判烟叶、卷烟市场供求形势,主动调减了烟叶购进量,在源头上控制了烟叶库存增长。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红塔集团原料采购的变化,并不简单止于量的减少。精准采购,正成为其烟叶采购的主旋律。 精准采购,核心就在“精准”二字,特点则是选得更精、挑得更细。在烟叶跨省区、跨类型、跨品种的多元化采购格局下,红塔集团根据烟叶在卷烟组模配方中所起的作用,将采购烟区划分为核心产区、重点产区、一般产区: 核心产区所产烟叶,在红塔集团产品中发挥主料烟作用,彰显品牌风格特色;重点产区的烟叶在产品中主要发挥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一般产区烟叶则主要起修饰、丰富产品香韵的作用。 这种划分如同天平,准确衡量出了各产区烟叶在原料保障体系中的分量,为采购调拨提供了依据。当需要调减烟叶收购计划、压缩库存时,红塔集团可根据不同产区烟叶的重要程度,有的放矢、合理取舍。红塔集团烟叶采购也集中到13个省级烟区的36个地市,精准采购推动原料与品牌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上升。 而在红塔人看来,这只是精准采购的第一步。“精准采购还意味着持续增强经营意识,与烟区商业公司一道,着力做好提质增效这篇大文章。”红塔集团原料部综合管理科科长苏振刚说,唯有深入烟叶生产一线、深度介入,才能将精准采购做实、做透。 云南玉溪,抚仙湖畔,澄江县广龙镇的万亩土地已经整理完毕,正静待烟叶“入住”。这片良田正是红塔集团与玉溪市局(公司)联合打造的“高原湖泊烟叶”特色产地,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集中经营,完全按照“玉溪(华叶)”的原料需求组织生产。最适宜的土地,最优越的气候,最专业的技术,满足了高端产品对烟叶订制化生产的需求。 “这是一种新尝试。此前,基地单元为一个品牌服务,而这片烟田却只为一款产品精心培育烟叶,这就是原料采购精准化的集中体现。”红塔集团原料部负责人介绍。 这种单独面向一款产品的订制生产,代表了烟叶工作的新方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订制生产的理念早已贯穿于红塔集团烟叶基地单元的方方面面。 从2013年起,红塔集团逐步建立了烟叶基地单元的三级管控模式。基地驻点人员根据土地、气象等信息,筛选烟叶种植地域,与商业公司制定配套技术措施,并提出相关目标,做实、做透基地烟叶质量评价报告。采购人员根据技术中心的检测意见,精准确定某一烟叶产区的采购数量与结构。质检人员则全程参与烟叶基地单元种、收、烤各个环节,确保烟叶品质优良。 依靠层层管控,红塔集团真正将品牌配方诉求传达到烟叶生产主体,深度介入烟叶全生命周期管理。订制化的烟叶生产,保证所购烟叶片片优质、可用,避免了不适用、不合格烟叶沦为“无效库存”。 “我们推行精准采购,就是从烟叶原料量的满足,转向保障品牌特别是高结构产品的原料满足。”红塔集团原料部负责人总结说,以此为中心,红塔集团原料采购围绕品牌导向不跑偏、深化内外协同不走样、强化质量不松劲、执行到位不缩水、考核兑现不含糊,实现了烟叶采购从“广撒网”到“精选优育”的转变。 善巧用材 “吃精”“吃细” 2017年,“玉溪”品牌商业销量达到135.76万箱,“红塔山”品牌商业销量达到264.86万箱。与此同时,以“玉溪(初心)”“玉溪(清香世家)”“玉溪(阿诗玛)”“玉溪(壹零捌)”“玉溪(华叶)”为代表的高结构新品正迅速成长。面对品牌结构的迅速提升,破解烟叶库存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从“吃饱”到“吃精”“吃细”,则是红塔集团对“症”开出的一剂良方。 玉溪市红塔区灵秀山山涧,坐落着一座大型复烤工厂。这就是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拥有两条加工能力12000kg/小时的复烤线,是卷烟工业企业少有的自主打叶复烤生产线,体现了云南烟草工业的独特优势。 从复烤环节入手提升烟叶使用效率,是红塔人始终进行的探索。 在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由商业企业调拨来的烟叶首先要进行一次再分级。红塔集团分级人员在国标42个等级的基础上,将烟叶再细分为83个等级。 △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烟叶分级现场 /红塔集团 供图 “与国标相比,我们制定的标准增加了成熟度等新指标,将颜色等指标细化,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真正将烟叶细分为适合配方需求的小等级。”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生产副主任李建荣说道。 分得更细,是为了用得更精。比如,在传统上部烟叶中,红塔集团又细分出上部薄叶类型。细分后,红塔集团可以结合目标产品的配方需求,将其更加合理地添加使用。 更精细的分级,也为红塔集团模块配方打叶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按照配方需求,复烤车间在打叶复烤过程中对烟叶进行4级配比,加工均质化水平大大提升。 “模块配方打叶可以使所加工烟叶质量更稳定,化学成分更协调。以烟碱变异系数为例,行业标准为4.5,而经过模块配方打叶后,这一指标可以保持在2.0左右。”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工艺质量管理员杨开伟解释。 更重要的是,模块配方打叶实际上完成了模块化配方工作的前移,经过模块配方打叶后,原料利用率大为提升,有效扩充了原料使用范围。 除此之外,一些新的探索也正在复烤车间展开。离线分切,即为其中一项。 经过分析云南中烟原料中心,云南中烟技术中心将一片烟叶划分为叶基和非叶基两部分,两者在内在品质、耐加工性上有较大区别。其中,非叶基部分约占一片烟叶的三分之二,有机质成分较多。经过离线分切,非叶基部分的烟叶可以提升一个等级应用,与更高等级烟叶混合复配,拓展了优质原料的数量。今年,玉溪卷烟厂复烤一车间将对15万担优质产区的高端烟叶进行这种离线分切,优质原料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实际上,复烤环节对烟叶资源的种种巧用,正是红塔集团提升烟叶使用效率的缩影。从配方上加大多等级烟叶研发力度,到制丝、卷接等流程的精益管理,红塔集团尽量将每一片优质烟叶、每一缕优质烟丝用好、用精,扩大原料可用、可选范围,确保优质原料“不断顿”。 与之同步,红塔集团还想方设法找市场、多措并举实施烟叶“去库存”,推进库存结构优化。 在配方上,红塔集团修炼“内功”,拓展烟叶使用等级、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低可用性烟叶用途,应用于产品生产、新品试验,加工为烟草薄片等。同时,红塔集团加大工业企业间库存烟叶调剂,与多家工业企业合作,实现了烟叶资源再配置。多措并举、因材施策,有力减轻了烟叶库存“包袱”。 聚焦于精、发力于巧,红塔集团凭借卓越智慧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精准采购、提高原料应用效率、消化不适用烟叶库存多措并举,烟叶降库存“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红塔人眼中,持续优化烟叶库存、提升原料保障能力,更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面向未来,红塔集团提出了原料保障的新思路:突出“合”字,深化四方协同固根基;突出“稳”字,巩固优质烟叶供应链条;突出“优”字,做细产区规划布局;突出“纯”字,做实品种架构;突出“好”字,做精内在质量提升。以此为立足点,红塔集团将进一步突出烟叶原料“长处”,为“玉溪”“红塔山”两大全国性品牌更好地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