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牌香烟自1951年诞生至今已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六十多年来,“中华”烟以其独特的品味和魅力征服了消费者中华香烟,赢得了中国第一品牌——国烟的美誉。 在解放前,中国卷烟市场份额大部分被颐中(英美)占领,高级卷烟就是“白锡包”。新中国诞生后中华香烟,生产自己最好的卷烟品牌这件事被提到议事日程。 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接收了国民政府的中华烟草公司。根据上级要求,中华烟草公司承担了生产“最好卷烟品牌”的任务。 1950年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接受了“中华牌”卷烟的研制。中华烟草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卷烟配方,并做了一个无牌的样烟,专程送往北京,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评吸。中央领导评吸后,对这个样烟评价很好。因为当时的公司名称是中华烟草公司,故这个品牌也顺乎其名,为之“中华”。 中华烟草公司在解放日报上征集商标图案,广告刊出后,很多人积极参与,最后入选的是华东美协秘书长设计的商标:商标正面是天安门城楼,深红全底加上五颗金色五角星,两旁两个大华表,下面用金水桥相连结,上部中间印有“中华牌卷烟”五个大字,背面是一个有底座的大华表,中间印有“中华牌卷烟”。 “中华”牌上市后一炮打响,从而使“白锡包”不再名列第一,而中华牌卷烟从此名居首位。 1951年,“中华牌”卷烟在中华二厂投入生产,1952年中华烟草公司并入上海烟草公司后,生产“中华牌”卷烟的任务就转给设备较先进的上烟二厂(即现在的上海卷烟厂)。 当时“中华牌”卷烟的生产可以说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当时“中华牌”卷烟的产量虽然不大,但上烟公司和生产厂一直在不断努力改进质量。 生产“中华”烟的问题是原料,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后用国产烟叶替代,质量不够上乘。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烟厂,就“中华”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使用了许昌、山东、福建、贵州等烟叶(从一、二级烟叶中选把)。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央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以确保“中华”烟的生产量。同时规定,“中华” 烟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调整配方结构须得到批准。 原材料得到保证后,落后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又成了难题。制丝车间对加工工艺参数的控制和掺和的均匀性成为了“中华”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当时的情况下,烟厂职工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确保了“中华”烟的内在质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