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牛市”年,继之而来的是2007年春节后罕见的农村外出务工浪潮。其实早在2005年年初,中西部地方政府就把劳务经济提升到发展地方经济的突破口,甚至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的指导方针。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07年就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大工程之一,鼓励、帮助农村劳动力向东部转移。 2006年毕节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约110万,每个打工人员每年汇款回乡金额约5000元,劳务经济一年为山区农村增收55亿元,这是包括烟草、煤炭、电力等强势行业所望尘莫及的,任何地方政府没有理由对此不怦然心动。劳动力大量输入促进了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过来更加刺激了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紧缺将对包括烤烟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构成致命威胁。 2007年毕节地区烤烟指导种植计划71.04万亩,国家烟叶收购计划170.5万担,比2006年分别增加3.02万亩、2.64万担。截止2007年4月10日止,烟草部门预约烤烟种植农户为11.5766万户,比2006年减少了1.653万户,比年初(1月23日)减少了5795户,而且这种减少趋势仍在继续。预约烟农减少,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带走了部分青壮劳动力;二是全社会物价上涨,导致烟农烤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 烤烟生产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烟农从育苗到交售烟叶,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整个用工约40个。而玉米生产用工仅有8个,马铃薯生产用工仅有11个,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将直接制约烤烟生产的发展。 调查对象为毕节地区7县1市2007年烟草部门在册烤烟预约种植农户,采用随机访问座谈方式。调查项目为烤烟生产主要的生产用工环节的用工估算,由于育苗方式(漂浮育苗和托盘假植)、耕作制度(空地烟和麦套烟)、大田管理技术(揭膜与不揭膜)存在差异,在用工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相关数据是仔细测算后的平均数。用工按小时折算,8小时为1个工。 调查结果: 烤烟生产投入情况 烤烟生产投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物资投入,二是劳动力投入。烟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生产物资进行分补贴,由于各县市生产水平、生产方式不同,各县市补贴方向略有不同,但补贴标准相同;烟农则投入全部劳动力和大部分物资。烟草部门补贴项目基本为:育苗物资约16元/亩,补贴移栽肥料款约12元/亩,补贴地膜款约40元香烟生产成本,补贴抑芽剂8元/亩,补贴煤炭款20元/亩香烟生产成本,补贴总额约96元;烟农投入肥料款和烘烤用煤款约250元,这是在理想烘烤条件下,不包括种子、农药、干湿温度计等项目的最低物资投入标准。 在种烟劳动力构成上,40岁以下的烟农在威宁约占20%~50%,在其他县市则低于20%。目前仅有的强壮劳动力对种烟此观望态度,虽然育有烟苗,但随时可能放弃烤烟种植,加入外出劳务大军。 烤烟生产效益比较 由于劳动力缺乏,目前烤烟生产在托盘假植、整地起陇、盖膜、采摘上炕等生产环节上,烟农不得不雇工帮忙。雇工成本为40元,其构成为:雇工费30元+1日3餐7元+1包卷烟3元。以两夫妻种植5亩烤烟计算,除了自身两个劳动力外,须雇工工程量为12.5个,雇工成本为500元,烟农自身劳动力价值仅有10~13.47元。 玉米、马铃薯种植虽然有较高的劳动力价值,由于收益的不稳定性,很难吸引大量的强劳动力,但对于年龄大(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部分烟农放弃烤烟种植,对烤烟生产形成新的制约因素。 问题及可能的对策 目前烤烟生产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受打工浪潮和物资价格上涨的影响,其实质是垄断行业自身优势意识过强,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缺乏足够的应变措施。从宏观来说,存在的问题根源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缺少技术革新,烤烟生产环节多,用工量过大,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四周的挡板高低不同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么决定企业经营业绩高低的因素并不是这只桶上高度最高的那块板,而是高度最低的那块板。我们认为,制约烤烟生产持续发展的最低的那块木板就是生产用工量。 价格体系不合理,重视企业的垄断利益,缺乏对烟农根本利益的保护。垄断企业所表现的企业高效益、职工高收入人所共知,但又有谁关注、关心烟农的收入问题?烟草部门不是烟叶的生产者,真正的生产者是烟农,从这个意义上讲,烟农是烟草部门最基层、最一线的生产员工。 价格机制不合理。烟叶生产与其他农作物相比,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价格的形成应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简单地以其他农产品为参照是非常荒谬的,制定烤烟收购价格应充分尊重社会劳动力价值。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劳动力价值将不断上升。烟草行业不可能与全社会争抢劳动力市场,烟草行业的适度萎缩应属必然的过程。着眼未来,加快烟草行业区域和结构调整是长远之计。作为近期对策,我们认为要抓紧三件事: 一是彻底推行商品化供苗,免除烟农的育苗管理过程;加快推行机械化移栽,实现耕地、起垄、盖膜一体化;大力扶持专业烘烤队伍,免除烟农采摘烘烤过程。 二是理顺价格体系,调整烟草工业企业、烟草商业企业和烟农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大生产投入。烤烟生产投入标准应与烟草行业平均利润率挂钩,构建烟草——烟农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是形成灵活的市场价格机制,收购价格跟随社会劳动价值变动,从根本上保护烟农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