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收藏市场上的藏品,一般人所想到的,大概会是字画、钱币、玉器等等。而对于广大的烟民来说,香烟盒以及烟盒上的烟标(烟草制品的包装商标)无非是日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存在。但在一个特殊的群体中,烟标却可以是令其魂牵梦绕的藏品,一个稀有的烟标,价值可以在几十万以上。这样的烟标收藏者,在中国有上百万人,而九江市收藏协会的会长徐锦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77年开始收藏烟标至今,他已经收藏了十余万种烟标,是国内烟标收藏种类较多的藏家之一,也是江西省烟标协会的会长。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徐锦明从不抽烟,甚至对烟味反感。那么,作为一个不抽烟的人,他是如何与烟标结缘的?不同烟标的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烟标的价格和价值,是由什么决定?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收藏者,他又是如何收藏到这十余万种烟标的?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的记者专访了徐锦明。 徐锦明在他的私人博物馆中(本文图片均除注释外均由记者熊丰本人拍摄) 与烟标结缘 澎湃新闻:说起烟盒和烟盒上的烟标,一般人大概都只想着它的使用属性,没想到烟标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收藏门类,而且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另外三个是邮票、火柴商标以及酒标)。作为一个不抽烟的人,您最初是怎么和烟标结缘,进而想到收藏烟标的呢? 徐锦明:我收藏第一个烟标是在1977年,那会儿“文革”刚结束,我才14岁。当时的想法也特别简单,就是觉得烟标上面的图案好看。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从马路上、汽车站、火车站这些人多的地方捡别人丢弃的烟标,或者让抽烟的亲戚朋友们为自己留着。 最开始收烟标的时候香烟展览,其实很可怜的。我没钱,家里条件也不好,为了收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烟标,干过很多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的事情。看见别人的烟盒好看,跟着人走了几里路、在路边等几个小时都是经常的事。有一次,我在公园看见一对约会的情侣丢了一个稀有的烟标在地上,但人家在那亲热着呢,我也不可能去别人脚底下去捡,于是就在附近的长椅上等,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终于人家要走了,结果那个男的一脚踩在了烟标上,我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后来我还是把被踩的烟标撕下来带回到家,用毛巾、棉花棒蘸上水擦干净,然后用熨斗把烟标熨烫平整。 中间有一段时间我去工厂上班,觉得干这个挺不务正业的,就有几年没收了,但当时其实收的烟标已经不少了。后来工厂的效益不好关门了,我索性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收集烟标上了。最开始的烟标,都是捡的,或者是问人要的,后来是到印刷厂、卷烟厂、烟标收藏交流会去找烟标。一边收也一边卖,比如同一种烟标我有好几个了,那多出来的我就卖掉,等于就是以此为生了。 徐锦明所收藏的烟盒 对我而言香烟展览,收藏烟标这个爱好是真正地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其实我文化程度不高,没上过大学,但是因为要收藏烟标,逼着我去了解很多烟标背后的知识。最早我收烟标,纯粹就是觉得好看,但慢慢地,我要去了解,这是什么厂生产的,这个厂在哪,这就要求我对地理知识和烟草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还有我得明白,这烟是什么时候造的,它的历史是怎样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中国的第一个烟标,叫“龙球”。为什么叫“龙球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球”是地球的意思,就是说,中华民族、中国人,要像龙一样站立在地球上,有威风有气度,领导和主宰这个世界。又比如说,“熊猫”牌香烟,为什么叫“熊猫”呢?因为熊猫是国宝啊,烟中熊猫,就是烟中珍品嘛。还有再比如说,像我们江西很有名的“金圣”,“金”我们知道,是一种很坚韧又贵重的物质;“圣”是至高无上,合起来就是说,吸这种烟,既尊贵,又强身健体(笑)。应该说,我个人的很多文化知识,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学得来的。 徐锦明收藏的部分烟标 作为藏品的烟标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了烟标背后的知识,那能不能请您对烟标的历史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徐锦明:卷烟和卷烟盒上的烟标,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烟标是芬兰的“小加农”牌。中国的烟标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是世界之最。烟标最初就是商标嘛,但收藏烟标的过程中,却也能通过他们,了解历史、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标准。所以说,烟标本身,是有它的艺术价值的。但外国烟标我一律不收,因为我对他们的历史和地理都没什么研究,不了解这些背景情况,收了也是白收。 烟标在中国,烟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第一包卷烟,是“龙球”牌,于1902年北洋烟草公司在天津制造。“龙球”的烟标,现在都是稀世珍品,在故宫藏着。 “龙球”牌烟标(记者摄于中国烟草博物馆) 故宫所藏的“龙球” 烟标的历史,大致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02年到1949年,跨越了晚清和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1920年代以后,烟标品牌特别多。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仅上海的百余家民族烟厂就产生了大约千余种卷烟牌名。 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建国初期的烟标有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之分,品种繁多,但纸质普遍欠佳。到1952年以后,外国的烟草公司要么撤出,要么被收归国有,而民族企业也逐渐改为公私合营。 第三阶段是1966年到1976年。“文革”时期的烟标在收藏界非常被看重。由于它的时代色彩:红色满天,语录至上,八个样板,所以非常热门,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也高。 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的烟标种类泛滥,精品与次品同生,还有不少“三无”(没有注册商标、焦油含量、烟型型号、“吸烟有害健康”警句及条形码的烟标)烟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烟标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最为低廉。 至于烟标的种类,可以按其表现内容分为人物、经济、军事、民俗、动物、植物、景观、军事、历史题材等等。 澎湃新闻:说到烟标的价格,哪些因素影响了烟标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呢? 徐锦明:首先是稀少程度,也就是存世量。当你对烟标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基本上一眼就能判断出一种烟标在市场上的多寡。这是最重要的,物以稀为贵嘛。第二是题材,比如印有历史人物头像的烟标、有关战争题材的烟标、文革烟标等,都很能卖起价格。比如一枚张学良头像的烟标,现在市场价大概要卖到几十万,但这也还是有价无市,别人还不肯卖呢。第三是烟标本身的设计和印刷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品相。不管什么收藏品,其品相的好坏都是决定这件藏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印有张学良头像的“司令牌”烟标(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房价所累的上海藏家 澎湃新闻:您收藏的烟标如今已经有十多万种了,任何种类的藏品都是不可能被穷尽的,所以大的收藏家一般也都会有自己的收藏策略,什么收,什么不收。对于烟标,您有自己的收藏策略吗? 徐锦明:当然,再有钱的收藏家也不可能穷尽这个世界上的宝贝。对我来说,我会给自己的烟标分一些“专题”,在这些专题下面再进一步整理、分类和丰富我自己的收藏。比如我目前有几个大的专题,一个是“红旗标”,就是所有反映红色历史时期的烟标;另一个是“合作标”,专门收藏60年代的“合作”牌香烟;还有一个是“江西标”,从感性的层面,自己是江西人,家乡的烟,收藏起来更有亲切感,另外也是近水楼台嘛,比较容易获得。目前这样的专题一共有5个,我基本都是按照专题来整理自己的收藏了。专题范围之外的,就拿出去卖掉。 徐锦明展示自己收藏的烟标 我收藏烟标,到今年是整整四十年了。烟标的收藏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家意识到了烟标的价值。我当年最早收烟标的时候,大家都不大能理解,觉得这玩意儿也有人收。但也正因为如此,收到了不少好东西。换做现在,没有一定的资金,也很难入这一行了。 还有就是烟标的收藏格局变了。最开始玩烟标的一些大藏家,基本都是上海人,但现在上海已经不大有人收藏烟标了。因为烟标收藏,一般不怎么入那种大富大贵的藏家的法眼,大多是小老百姓玩玩。上海是民国时期民族烟草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能接触到的烟标种类也最多。但是上海的房价太贵了,以至于那些手里有货的老一辈藏家,基本都把烟标卖了买房子去了。所以烟标的收藏不同于其他的很多藏品,它的大藏家很多反而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这也是我觉得烟标收藏不同于其他收藏的一个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