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且只有这两位和谐共处,才能真正打造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然而,想要保持这种“和谐”状态又谈何容易?今天不是产品经理觉得程序员太懒了,明天就是程序员抱怨产品经理改需求。 网上传的那个程序员跟产品经理打架的视频,大家一定都看过了,但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对于需求理解的思维体系、语言体系,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之间的“思维代沟”。 从“产品经理让程序员买包中华”这个需求说起 现在有个需求:一包中华 45 元,产品经理拿出 50 元,让程序员去买包烟中华烟,然后把找的 5 块钱拿回来。 产品经理觉得非常简单,一句话的事,而对于程序员而言,会想很多: 50 元是不是假钱? 如果不是假钱,去哪买烟? 如果去报刊亭买烟,报刊亭关门了,是回去给产品报告还是一直找? 如果这里的一包中华是 40 元,或者一包中华是 50 元,买不买? 不管多少钱都买?还是征求产品经理同意后再买? 怎么判断买的烟不是假烟? 还是不管真假买了一包中华就算? 买了之后是邮寄给产品经理?还是自己给带回来?还是让顺道的同事给捎回去? 如果买回来的是 50 元一包的中华,产品经理嫌贵了怎么办? 如果买回来的是 40 元一包的中华,是给产品经理退 5 元钱还是 10 元? 如果产品一定要 45 元的中华怎么办? 如果产品经理突然不想要这烟了,让你退回去怎么办? 如果卖烟的人不退怎么办? 如果产品经理让你退了,重新在别的地方买一包怎么办? 如果卖烟的老王退了,但是再没有别的卖烟的地方了怎么办! 如果又找到一个卖烟的地方并且一包中华也是 45 元,带给产品经理之后产品经理听说你是从报刊亭买的,他要抽 7- 买的烟怎么办? …… 你会发现问题没完没了... 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说程序员太死脑筋了,产品经理所说的中华 45 元,给你 50 元,买完找 5 元,多么简单的需求。 但这个理解是基于上下文语境、基于人类生活习惯、基于生活常识的。产品经理的潜台词是说:找最近的卖烟的地方,买一包 45 元的不是假烟的中华烟,然后把找的 5 块钱给我。 而程序员天天和计算机打交道,计算机它没有情感,不会理解人类的语言环境、生活习惯、生活常识,程序只会严格按照它的语言规则、编译原理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地往下执行。 如果没有分歧,一切妥当,如果有分歧,完蛋了... 人类进化形成的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等这些本能,计算机及编程语言都不具备。它就认准程序员写的程序,乖乖地听你程序,指哪打哪,这是在需求确定的情况下。 如果程序员正在买烟的路上中华烟,产品经理打电话说:“剩下 5 块钱回来再买瓶水。” 那之前所有的逻辑,程序员就又得再执行一遍;如果产品经理过一会儿又打电话说再买个面包,那程序员又得折腾了... 比如:程序里面写死了,从线路 1 去西大街,买完烟沿线路 2 返回。 但是,正当程序员沿着线路 2 返回途中,产品经理说再买点零食回来,程序员就傻眼了!!!只能程序重新设计,沿线路 2 再出发去买零食。 有时候这么一想,编程真是一门艺术活。如果产品经理能够这么思考的话,应该就不会再拍脑袋提需求了。最后,跟小编一起通过一副漫画看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宿命之战。 宿命之战:程序员 VS 产品经理 无论对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来说,在互联网公司生态里,每一次的追逐、围攻都是对双方生存能力的严格检验!每一次抵抗、反击都是对双方软弱、过剩的筛选! 产品经理のShow Time 开发のShow Time 臆想时间 第一回合:需求之战 第二回合:时间之战 第三回合:知识之战 第四回合:嘴炮之战 第五回合:数据之战 第六回合:引诱之战 第七回合:网络之战 最终回合:大 BOSSの现身 第二天,老板办公室...... 开发家...... 某医院...... 晚上12:00 结尾的话:优秀的产品和技术,都是公司的灵魂。小小的摩擦,本质上是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需要大家上下一心,剑指外敌,以理服人,感化老板,争取少走一些弯路。 企业中,产品和开发即便不能做到彼此理解,但至少能彼此尊重,更加顽强地捍卫自己的角色立场,直到硝烟散去后,共温一壶酒,互联网寒冬降临之际,坚定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厮杀。 (责任编辑:admin) |